本報2011年9月26日新北訊,詹嘉紋報導

傳統獵寮(TaTa)裡,10位來自中國大江南北的環境NGO工作者,圍著火堆,聚精會神地聽著獵人多絡(Toraw Lesa)講述一段又一段關於泰雅族部落及傳統文化的故事。
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主辦的「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今年邁入第六屆,透過參訪各地、親身體驗及座談討論等方式,引領中國環保工作者瞭解台灣生態保育的經驗及努力。交流活動第二天,一行人來到烏來福山村的泰雅族部落,利用兩天時間,師從部落獵人,以在地建材及進行修復獵寮的生態工作假期,日後將做為「泰雅文化教室」使用,傳頌祖先的生活哲學及智慧。
河流交匯處 傾聽祖靈低喃
座落於南勢溪上游、札孔溪及大羅蘭溪匯流處的福山村,生態資源豐富,是泰雅族由南投往北遷徙定居的第一站。目前總人口數約490人,原住民佔8成以上。長期深耕部落,並致力推動烏來生態旅遊的廖鎮洲表示,福山的人文資產來自泰雅族的語言、信仰、風俗等,處處體現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智慧,但因地處偏遠及受到山區管制,少有外來移民遷入,面臨了嚴重的人口外流問題,獨有的部落文化也漸漸失傳。現在正嘗試結合傳統與現代,透過生態工作假期及生態旅遊等方式,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近、瞭解原住民文化。


開工前,多絡以簡單而肅穆的儀式,請祖靈保佑施工時的平安順利,並告訴參與者「Gaga」的重要。「Gaga」意即「祖訓」,是泰雅族人行事必須遵守的規範,例如2-3月為山豬繁殖期,不可隨意進行獵捕,讓牠們有休養生息的時間;或是不捕捉過量的獵物,以免破壞山林與自然平衡。
丟掉漢族的驕傲 重新學
大夥兒便在多絡和另一位原民老師給樹(Qesuw)指導下,拿起各式工具,拆解又重新建構獵寮的牆面。儘管飄著細雨,這群中國志工卻絲毫不鬆懈,有人拿刀劈砍堅硬的桂竹,有人負責將竹子鋸成適當的長度,有人則著迷於編排纏繞新牆面,兩天下來,已替一面半的外牆換上了翠綠新裝,舊獵寮也因此顯得生氣蓬勃。北京自然之友環境研究所的課程設計師張冬青表示,從前很愛動手做東西,但生活繁忙讓她許久未曾勞作,透過這次的經驗,喚回了遺忘的快樂。




除了辛苦修復獵寮,參訪團同時也親手製作竹筒飯、採集野菜、燒烤大塊山豬肉的原民自然風晚餐,認識了泰雅族部落圖騰,模仿獵人拉開弓箭射擊,然後一遍又一遍地傳唱著泰雅歌謠。兩位原住民老師帶領的種種活動,跨越了分門別類的學科知識,教導大家重新認識植物、生物以及人類間的關係。



對此,來自安徽蕪湖生態中心的田倩及來自福建省環保志願者協會的張依妹不約而同表示,深受部落生命力、豐富的歷史與生活智慧感動,鼓勵兩位原住民老師堅持這樣的理想和性格,將文化傳承下去。
保存在地文化 社區經營成關鍵
雖然擁有精彩深厚的傳統,但人力凋零仍是目前部落面臨的挑戰之一,目前福山村泰雅族部落僅有少數人具備推廣的意願及能力,如何培養傳承的下一代、活化整個社區?
在工作假期最後的交流座談上,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以台東阿美族比西里岸部落為例,說明協會五年來與部落合作,舉辦環境教育課程,請耆老們教導青少年傳統的生態智慧,像是野外求生技能、辨認民族植物等等,希望能培育年輕人對於在地社區的認同及瞭解,進而有能力向他人導覽、解說,分享文化的獨特之處。
而包括北京珍古道爾環境文化交流中心項目總監康耘在內等幾位參訪者,則紛紛表示援引泰雅族原住民愛護山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智慧,回國後將辦理生態工作假期,守護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謝絕廣告留言,請留下您寶貴的意見喔!